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耳机技巧 > 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

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

时间:2023-11-01 22:06:06  来源:http://www.baidu.com/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的一些知识点,和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极为先进的 3.5mm 耳机口,为何消失?

今天果子只想和大家说三件事

3.5mm 耳机口,3.5mm 耳机口,还是 XXX 的 3.5mm 耳机口。

耳机历史

耳机接口的历史几乎和电话一样长,它最初用于交换机。

在当时,使用者需要轻松的建立和切断音频信号的传输,电话插孔就这么诞生了。

它大部分是四分之一英寸的直径,也就是 6.35 mm,主要用于中大型音响设备,是耳机接口最早的前辈。

后来,由于该类型接口被广泛应用,所以各种尺寸的接口也相应衍生,比如迷你的 2.5mm 耳机口,曾用于一些老手机,现在也能在“国砖”里见到。

然而,接口多并非是一件好事。

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市面上的耳机口鱼龙混杂。

当时,各大厂商为了捍卫自己的业内话语权,均采用各自的接口设计,彼此互不兼容。这也给配件制造商带来不少麻烦。

久而久之,用户和厂家都受不了这种不兼容现状,厂商把目光瞄准行业内两位大佬推出的产品。一个是由索尼公司推出的 walkman 随声听,就是电影星爵里用的那个;一个是拯救苹果的 iPod。

这两款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使用的接口方案正好就是 3.5mm 耳机孔。

于是,借着这份影响力,其它厂商也纷纷用起 3.5mm,耳机不通用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并且沿用至今。

不过,3.5mm 耳机口也可以更加细分化。首先 3.5mm 属于 TRS 端子,TRS 是一个统称学名,它会根据节数的不同,细分为 TS、TRS、TRRS 等。

我们常见的 3.5mm 耳机口有 TRS 和 TRRS。前者只有左右声道,后者因为多了一个触点,所以支持麦克风功能。

然而这个多出的麦克风,却又让 TRRS 分成三大派系,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比如虽同为 3.5mm 耳机口,但不一定就能在苹果、安卓、塞班等所有机型上通用。

尽管如此,3.5mm 的成功仍然无需争议。它凭借兼容**广、耐用**、接用方便等特**,在手机上盛行已久。

然后,就迎来了一落千丈。

自苹果推出 AirPods 以来,**达到空前繁荣,苹果虽然不是第一个做**,但它是第一个做到大街小巷可见。

而越来越多的安卓真**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无线时代

虽然很多人会把这件事怪罪到苹果头上,但苹果还真不是第一个对耳机孔动刀的“侩子手”。

其实早在功能机时代,索尼爱立信和诺基亚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数据接口连接耳机了。(比如 Walkman W810)

而到了智能机时代,美国运营商 T-Mobile 和 HTC 于 2008 年推出的首台安卓手机 HTC G1,就不支持 3.5mm 耳机孔,只能使用 miniUSB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说是智能机里的鼻祖了,虽然它并不好用。

而 OPPO 在 2014 年推出的 OPPO R5,理由则显得更加充分。只有去掉耳机孔,才能将厚度控制到“薄如刀锋”的 4.85 毫米。

两年后,也就是 iPhone7 发布前夕,乐视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不知道是不是偷看了苹果图纸,发布的乐视超级手机 2 系列就截胡了去耳机口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乐视应该也是第一个采用 Type-C 口做耳机的厂商。乐视还为其取名为 CDLA 数字无损耳机。这玩意口碑不错,既带 dac 解码,价格也不会很贵,现在在某鱼上还被“垃圾佬们”津津乐道,乐视手机的经典“遗产”。

“回古望今”,其实早在功能机时代,这些巨头们就开始惦记着干掉 3.5mm 耳机口。但是,去耳机孔的设计就一定是对的吗?至少在下面这 5 个方面,TWS 耳机还真不如 3.5mm 耳机做到好。

3.5mm耳机的优势

第 1 个,就是续航方面。

有些低价**因为成本问题,电池容量不高,采用的芯片功耗却不低,续航自然也就比较差。

当然,好的耳机配合充电盒也能坚持 24 小时以上,但谁都无法保证耳机电量永远是满血状态,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来不及充电或者没地方充电的情况,有线耳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 2 个,延迟。

蓝牙在传输音频数据时,会经历数据压缩、无线传输、数据解压、数模转换等步骤。

这里面无线传输和数模转换不太导致延时,而编解码阶段由于需要进行算法处理,需要消耗的时间更多,从而导致传输延迟。所以蓝牙耳机一定有延迟,区别只是快与慢而已。

市面上想要买到完美均衡低延迟的蓝牙耳机,价格往往得上千元以上,这并非每个人承受得起。普通的蓝牙耳机听听歌也算凑合,但用来打游戏,那感受,相信各位游戏党深有体会。

第 3 个则是标准**问题。

3.5mm 耳机孔虽然在手机上不常见,但笔记本、游戏机、随身听等设备上仍然无法舍弃,3.5mm耳机依然是主流的标准音频接口。所有当你拥有多个设备时,只能多配耳机或者买转接头。

第4个,丢失问题。

每逢情人节,某鱼上总能看见买家在为它的蓝牙耳机寻找另一半。而有线的丢失率也远远要低于无线,即便丢了也不会那么心疼。

第5个,抉择问题。

很多人习惯在公交车上边听歌边打盹,但如果你的手机突然提示没电,你会怎么抉择呢?是拔掉耳机口开始充电,还是选择继续闭目养神享受这为数不多的宁静时刻?这就是一口两用带来的弊端。

音质是门玄学课

至于音质方面,这东西本来就有些玄学,和你的设备、接收端、协议标准、使用环境等都有关系,所以我并没有把它归纳成第 6 个问题。

不过我们也做了些功课,当然由于我们并非专科出身,以下内容如有错误,还请大家指证。

众所周知,3.5mm 耳机孔输出的是模拟信号,所以手机内置的 DAC 解码芯片和放大器是会极大程度影响“音质”的。

而 Type-C 或者 Lightning 这种数字接口,接收到的是数字信号,耳机内部电路首先要对数字信号解码,然后通过 DAC 转成模拟信号,才能送给耳机内的喇叭,驱动喇叭振膜产生声压,人耳才能听到。

由此可见,相比传统耳机,数字耳机多出了解码模块、DAC 模块、放大器,因此成本会高出不少。

然而即便如此,有些利益为主的厂家也会在里面掺水,导致部分耳机虽然价格高,但表现还真不一定比 3.5mm 耳机强。也就造成了有些用户对数字耳机没有好感。

至于 TWS **,它也是传输的数字信号,只不过介质是蓝牙而非有线,在保证能够最大程度接受信号的情况下,它的“音质”表现更多取决于内部元器件的实力。

换言之,正常的 3.5mm 耳机搭配内置解码芯片不错的手机,可以获得还不错的音质效果,但 Type-C 耳机和 TWS 耳机在要求上就要更多一点,所以一般来说 TWS 耳机价格更高。

然而,“音质”本身就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它就像做菜,每个人口味不一。即便你用几千元的耳机给朋友放古典乐也证明不了它的音质更好,因为你的朋友可能会来一句我更喜欢 Lady Gaga。

所以“音质”这玩意见仁见智,有线耳机不一定就比**好,但总的来说,好音质的**,价格往往更贵。

总体来说,除了音质方面。至少在续航、延迟、标准**、丢失、抉择**这五大点上,有线耳机还是更具优势的。

TWS 耳机的优势

那既然 3.5mm 仍有不少优势,厂商为何还要和它过不去呢?推行**带来的利润收入这点我们一定会聊,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聊聊**的优势。

首先,是不用面对卷成一团的线,开盖——取出——戴上一气呵成,优雅自然。

其次像跑步场景,以前的有线需要手机拿在手里,但现在放哪都行。

再然后是开车,汽车音响播放导航和音乐,但如果来电话了你又不想车上其他人听到通话内容,戴上**就能自动切换至播放端。

还有设备间的无缝体验,比如用 AirPods 就可以自由的在多个苹果设备中来回切换。

除此之外,数字音频传输也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不再受限于 TRRS 等有限的通道个数,能够营造更丰富的音频效果,解锁更多新功能。

比如,2014 年上市的索尼 PHA-3,能够在解码后实现 “左右平衡输出”,将声音分离成左右声道输出到耳机中。官方将其形容为这样做能够增加声音的“空气感”。

这点上苹果的空间音频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也为此特地给苹果技术人员打过电话进行询问,他们回答的大概意思也是基于无线传输数字信号至外部解码。

而由数字音频带来的回声消除、音源定位等功能,其实也很利于AR/VR 的沉浸式应用,当然,这都是比较未来的事了。

至于 IP68,对于厂家来说确实是优势,少一个开孔能进一步降低手机进水进灰概率,但这并非说明不去掉 3.5mm 耳机孔就做不了 IP68,比如市面上仍有不少手机办得到。

到了这里,我们把 3.5mm 耳机和 TWS 耳机的主要优劣都聊出来了。如有遗漏也欢迎留言补充。

从对比中不难发现,**和 3.5mm 耳机都有无法被替代的优势。那凭什么 3.5mm 就得被淘汰?

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说,无非就是厂商的利益考量罢了。

经商之道

众所周知,苹果的 AirPods 一经推出,销量迅速增长。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报告显示,在 2019 年,苹果真** AirPods 的销量接近 6000 万,占据真**市场 71% 的营收。

而到了 2020 年,销量更是来到 1 亿 1400 万,直接干翻不少传统耳机厂商,成为苹果最赚钱的配件之一。

即便是以山寨 AirPods 起家的商户,有的人也能每月赚千万...

至于其他厂商,一方面要争夺**的话语权及用户粘**,一方面也是出于商人的本质,这场耳机无线化的大浪潮,必须上船。

然而,市场鱼龙混杂。苹果可以把 AirPods 延迟做得很低,但不代表大家都做的到;有些厂商也不管旗下手机支不支持 IP68,先把 3.5mm 耳机口去了再说。类似原因屡见不鲜。用户,他能对**有好感吗?

不过,我们冷静下来反过来想一想,**真的不值得被推行吗?

其实不是,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如何使用。

但必须承认的是,现阶段**就是在一些地方不如 3.5mm 耳机孔。既然无法完全平替,两种技术就应该此消彼长相应共存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刀砍掉。

这种强行切开的感觉就好比,原本我可以选择很多交通工具,但你只让我坐飞机,虽然我知道坐飞机速度更快。但我恐高,我还要掏更多钱。你凭什么不让我坐长途汽车呢?凭什么不让我看窗外的绵绵田野呢?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无线本身就是一种未来化的便利技术。

所以大家并非对这种前沿技术有何不满。真正不满的是,厂家剥夺了用户应有的选择权力。

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后,煤油灯并非一夜消失;汽车诞生以后,自行车依然是许多人的通勤工具。智能手机诞生之后,MP4 也只是有序退场;怎么到了**这里,手机上 3.5mm 耳机孔,就变的人间蒸发一样了呢?

参考资料:

电子发烧友:耳机 3.5mm 接口的诞生和变迁

互联网:乐视、苹果、索尼爱立信 、Strategy Analytics;耳机 3.5mm 插头 (三节 / 四节) 接线方法 (国标 / 非国标) 和代表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辉仔

金属耳塞的碰撞!UM Maven Pro钛极对比仙女座不锈钢版音质评测分享

前言:

UM(Unique Melody)品牌对于我而言简直已经算得上耳熟能详了吧!从展会和上海壹视听听过的Mentor到试听评测过的旗舰TWS 30X圈铁混合蓝牙真**,从详细评测过的Mest MKii动圈+动铁+静电+双振骨传导耳机到Mason Fusang扶桑1个双振骨传导+12个动铁单元混合旗舰塞,再到今天的12单元Maven Pro全新升级12单元钛极有线耳机,可谓感情深厚、情有独钟!在此再次感谢UM大厂提供的友情试听活动,不过这么优质的产品48小时的试听时间说实话实在有点意犹未尽啊!

测试设备:

UM Maven Pro(参考价格:10999元,4低频动铁+2中频动铁+4高频动铁+2超高频静电12单元,灵敏度:112dB,阻抗:30欧姆,频响范围:20Hz-70KHz)

仙女座不锈钢版(参考价格:$1,099.00,5单元动铁耳塞,灵敏度:112.8dB,阻抗:12.8欧姆,频响范围:10Hz - 28kHz)

飞傲M15播放器

乐图金菊花播放器

SONY D-555 CD播放机

外观佩戴:

这款属于次旗舰级别的UM塞子,我必须要把该品牌的耳塞宣传语给大家敲下黑板:宝蓝钛外壳,升级单元,静电加持全新调音,彰显钛魅力;定制款全钛金属Maven Pro,用高端3D钛合金打印设备和精湛的技术,为顾客打造专属钛极,全面体验Maven Pro带来的美妙音质和高级质感。Maven Pro除了传统动铁单元之外,使用静电单元延伸超高频,频率响应范围到了70KHz。相比Maven,Maven Pro调整了分频结构及单元配置,低频提升尤为显著。Maven Pro不再延用原来的半开放动铁单元,并在动铁单元基础上增加了2个静电单元,瞬态反应速度更快,频率响应宽广度飞升,失真率降至最低。

钛,对音质的提升!吸声系数:极低吸声量,极少对声音的吸收隔声量;极高的隔声量,减少单元互相干扰,Maven Pro全新的调音和单元搭配,赋予钛极独特的温度和感染力。

外壳:Maven Pro钛外壳和导管皆由3D打印一体化成型,精度高,无拼接。全新宝蓝色外壳,光彩夺目。外壳厚度仅0.25mm(相当于2张A4纸厚度),精巧舒适。

安全:采用医用级钛合金机壳,耐腐蚀,无过敏。

纤薄:0.25mm、1/6传统树脂机壳的厚度,更小体积,更贴耳道。

结实:x4倍传统树脂机壳的密度。

坚固:x15倍传统树脂机壳的强度,耐摔抗压。

3D打印技术(1200层:高精度三维图形的分层切片;2400度:高功率、高温度激光粉末烧结技术;24小时:三维结构打印成型)

全手工加工(12个月:每一名制作师傅应有至少一年的经验;12小时:每一副钛壳都需要12小时的加工处理;12道:每一只钛壳都需要经过12道后道处理工序;12副:精雕细琢,周产能12副)

耳机线:采用UM Copper M2耳机线,线芯为OCC铜线,线材柔软,搭配黑色金属中档和分线器。

这副耳塞是我接触到现在最具建筑风的设计美感,因为我拿到这款塞子的第一感觉其独特的镂空钛金属外壳包裹造型形似北京2008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外观特点,大量运用了三角形框架图形结构,稍懂点科学的同志应该知晓这种结构是最稳固最牢靠的设计!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除了腔体正面以外的三角形镂空钛框架内层是有一层底色也是宝蓝的貌似纸质磨砂的外壳,实际上这也是金属结构!耳机正面腔体为仅有的实体非镂空结构背板,不规则梯形结构的设计会分成中空的上下两层,你会注意到内部有极细极密的金属丝状结构密布在背板内部,在佩服其设计程度之复杂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镂空设计会带来灰尘清理的不方便,每次从耳道摘下后建议你要细刷或者绒布把残留在缝隙里面的耳屎清理干净,否则对于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会让本人的强迫症时不时地发作!取下耳套你会注意到这款耳塞的导音管要比通常的粗些,在左右声道的导音管的外侧一圈周围都印有40511UM,估计是耳机编号吧!这倒是有别于别家旗舰耳塞的专业特质马上显现出来!

正如钛金属轻便的材质特点,12单元混合塞拿捏在手中也不觉得沉淀之感,再配上UM专属SednaEarfit XELASTEC透明耳套,因此佩戴毫无压力,合理的透气设计使得没有气压密闭和听诊效应等不适感发生,按压已经塞入耳道的耳机腔体也不会有音质改变的影响,这方面的优秀得分非常符合旗舰级别耳塞的质量做工定位!

耳机线采用的是UM通用的四股铜线,质地算是柔软也不易发生缠绕现象,最满意的也算是不太满意的是它的插头,每次试听UM耳机的插头都给我的是2.5平衡头,不知道是巧合还是UM刻意,反正UM对于2.5插头很专一,话也要说回来,现在主流中高端播放器基本都是3.5单端和4.4平衡,为啥老是2.5有点不可思议!还好商家这次周到地同时提供了UM专用的2.5母头转3.5单端公头和4.4平衡公头的转换插头,说起UM耳机的插头黑色的主色调设计很是高端大气,插头外部白色UM大写字母的logo也很显眼。0.78插针的耳机插头线材部分是UM独特的∟直角型定型好的设计,这点应该是品牌方考虑到烧友绕耳方便的意图,但是这样的直角弯折我有点担心是否会时间一长会影响到线材的使用寿命或者牢固程度,可能是我杞人忧天了吧!

音质对比:

先用索尼CD机皇Sony D-555当作音源,3.5单端耳机输出。首先说说D-555本身,为索尼Discman五周年献礼作品,经过五年的技术沉淀,于**10月21日发布的D-Z555(也就是D-555的日版版本)可谓是用足功夫,无论是使用双DAC还是8倍超取样,甚至是Sony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 Discman上采用DSP音效技术,第一次使用数字音量控制替代传统的旋钮电位器,也是第一台搭载光纤输出端子的Discman,别人普遍评价是“声音异常柔美动人,解析力很高”。机身侧面的PO(PHONES)耳机输出口,这个PO口的输出也是她成为Discman最强者的的依托,据说D-555的LO(LINE OUT)线路输出口风评不好,但是PO都是异口同声地说好。输出15mw+15mw让人愉悦,推我手上那些直插的耳机简直毫无压力,据说HD600这样的耳机也能马马虎虎,因此直推UM Maven Pro得心应手!

第一张选听的专辑是刘汉盛《唱片宝书》随书专配试音CD,第一首钢琴+小提琴的纯音乐《壹月 重逢》,通过比对:可以这样说,目前为止所评测的其它品牌的耳塞每次和仙女座不锈钢版对比的时候,基本上会第一耳朵让我觉得仙女座给我的惊艳和抓耳是极其印象深刻的,尤其在听女声和小编制古典曲目的时候更为明显,然而这次在一开始两幅耳塞初听这首轻音乐的时候,在同等音量的前提下,UM Maven Pro带给我的那种自然流畅顺耳的整体听感顿时让我流连忘返,具体展开就是:别看这首曲目只有钢琴和小提琴相对比较单调的编曲,但是别忘了小提琴和钢琴的搭配也算得上经典高中低频比较全面的器乐组合,因此Maven Pro对于这三个频段的综合演绎非常均衡,细节和质感,声场和密度都得到了保证。但是仙女座不锈钢版在开声的一刹那给我那种第一感觉非常通透甚至有点过于尖锐的钢琴键盘泛音和小提琴的泛音的确初尝清新不少,但是再一听会让你有种中高频和低频断层的感觉,也就是说过渡不顺畅,有点突兀,有点压抑,甚至有点毛刺感,反正极高的灵敏度把乐器间隙的环境噪音和录音杂音也一股脑地传递到我的耳道内,这样带给听者的不良后果就是:背景不干净,总之三个字:不大气,不宁静!这种从未有过的差距是仙女座在对阵其它品牌中端梯队耳塞的时候很少发生的情况,而这次碰到第一梯队旗舰级别的UM Maven Pro的确拉开了有些差距,不过想来也很自然的事情,毕竟如此大的价格差距摆在面前对吧!

第11首《夜曲》由大提琴和钢琴组合的器乐曲,Maven Pro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丝滑,大提琴琴弦的那种非常上头和过瘾的擦弦声似乎让我感觉到大提琴演奏家在现场弹奏全程根本没有停止和休息的意念,而是动情地在享受乐曲带给听者的那种陶醉感!切换到仙女座不锈钢版后,并没有发生大提琴变质或者大提琴变成小提琴的离谱听感,而在表现这首曲目的时候声场似乎更宽了些,这点跟仙女座在表现中高频的高密度有关联,极致的解析能力使得空气感更明亮,尤其在诠释大提琴那种独有的松香味的时候更富有质感,再次切换回Maven Pro后顿时大提琴的那种醇香味扑面而来,正如有张发烧碟片名所标示的那样:《醇香大提琴》这就是大提琴本该具有的音色!是耐人寻味的和回味无穷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大致了解了这两款耳机在索尼CD机子3.5单端播放CD唱片的表现力,现在该考量下这两款耳塞在飞傲M15播放器4.4平衡端的实力差别,先选听一首老掉牙的也是必测试音曲目之一《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馆》,经过对比:同等音量50,仙女座不锈钢版要响得多,甚至有些刺耳嘈杂!而相比之下,UM Maven Pro就显得声压正好适合听感。调低音量至40左右,仙女座不锈钢版器乐定位非常清晰直观,左右声道的分离度做得很好,右声道的吉他拨弦历历在目,紧接着过渡到的掌声和沙锤四起层层叠加,低音架子鼓的鼓声也不像其它评测的那样缺乏下潜,实为饱满而具有一定的弹**;立即切换到UM Maven Pro后马上提升音量至50,富有力量的低音鼓使得整个声场多了些氛围感,吉他的伴奏也更具有浑厚颗粒质感,整首曲目听起来荡气回肠,而不是仙女座不锈钢版所给你的那种明朗清晰和透明靓丽!因此这两款耳塞在这首曲目的对阵下,各具特色!

这段时间一直每天热衷于意式咖啡机现做咖啡,因此自然而然地当瞥见到收录在香港实力派唱将张学友的中后期大碟《黑与白》中的第六首《咖啡》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试听的冲动,听下来果然属于老张拿手的抒情曲风,朗朗上口而悠扬舒缓的主旋律加上丰富而成熟的编曲使得这首我从未听过的他的新歌相对比较耐听!通过对比:仙女座不锈钢版对于像张学友这样的中**男声表现力差强人意,具体来说,就是说嗓音在高音区有较为明显的毛刺感和不必要的高频延展,低频下潜和弹**有所欠缺,在表现这首国语流行曲目的时候声场较窄,人声比较居中靠前,切换到Maven Pro后整个听感多了分模拟味,张学友那富有特色的婉婉道来的男人情歌真的会让每一位听过的女烧友骨头从外到内的酥软,辅之以厚实而收放自如的低频延展,总之四个字:成熟耐听!

最后拿出好久没有享受过的3.5单端王者播放器乐图金菊花,播放我最钟爱的R&B曲目《Khalid-Bad Luck》和《Khalid-Better》,Maven Pro的在音量60左右和仙女座不锈钢版在音量55以内,通过对比:说实话,在这种超低频泛滥和曲目慵懒的曲风试音下,仙女座不锈钢版似乎也不甘失落,扎实**的低频听感甚是过瘾上头,配合极具高素质的高频表现力使得整首曲目听感非常刺激,让我不经意地在跟着节奏摇摆起来,甚至让你手舞足蹈地有一种吟唱的冲动!UM Maven Pro总体听感在刺激方面就收敛很多,三频过渡不是那么有点摸不着边,低音的下潜深度肯定要比仙女座优秀,这点无需置疑,事实证明这款塞子在长时间聆听节奏蓝调曲目时是绝对首选!

ddhifi Janus 3 入耳式耳机体验 - TDS 出品

ddhifi Janus 3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KT MARK: V

ddhifi 的配件产品应该说在最近几年的随身圈子里有着相当高的热度,无论是早期的透明壳转接头产品还是现在在配件产品中大比例地运用金属,虽然你能看到 ddhifi 的产品似乎每年的设计语言都在进行变化,但毫无疑问都有着相当漂亮的外观和坚实的做工表现——当然,精致的做工换来的价格增高也是颇有一些的。虽然嘴里常说这配件不便宜,但回头仔细看看,我还真陆续买了不少 ddhifi 的配件,甚至就在我收到 Janus 3 的前几天,我还刚下单了 C2022 随行包……插一句,C2022 确实是一个特别好用的、发烧友给发烧友设计的包,对于携带双播放器、卡片机、多条耳塞和配件出门的烧友确实在细节上都考虑得很好。

回到主题上,在我看来,Janus 3 这条耳塞像是 ddhifi 对于自家核心设计语言的一个跨品类延续,但却没有配件产品那样的昂贵感,甚至能够仅靠声音表现就以下犯上地进入怪物房中。这令我颇为意外。

Janus 系列的外观其实前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变化,看上去更大的改变在于配色而非结构设计。说实话,Janus 系列的声音并没有在过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也让我听到 Janus 3 时得惊喜感更突出。

外包装相当与众不同,并没有像大多数厂家那样使用硬质封套+天地盖的结构。如果你曾经买过 ddhifi 的配件产品,那么大概率会对于那个类似于带有草纸感的牛皮纸硬盒包装印象深刻,以至于那个包装本身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些小工具收纳盒放在桌边。Janus 3 的包装也是类似这种材料的纸张,盒外的封装像是一张信封一样,展开后是二次元形象——所以这条塞子与谁家还有关系大家已经知道了(不过声音风格可不是那样)。

内部配件符合一个配件大厂的应有表现。首先要提的是,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耳机包装里见到有给 MMCX 母座加了保护“防尘塞”的,不得不说细节是给够了。

收纳盒易于携带但是抗压**能和内部空间都足够,表面的防泼溅**能不错,银灰色也与耳塞的颜色相配。除此之外还有三对提供零售的 ST35 硅胶套。

ST35 硅胶套的默认配色是草绿色(也有点像豆绿色)与橙色拼配,乍一看这个颜色让我想到了桃草 E3000 所配的某版 E 套。结构上,ST35 的导管部分表面粗糙程度会更高一些,而耳道接触侧软如哥套。在导管前端有一个收窄可旋转角度的结构,有点像 SpinFit 的理念但又完全不一样,导管口附近还有一圈专门的加固。这样一套结构下来,它有着哥套的柔软与高贴合程度、E 套的颜值、CP100/CP145 的耳道形状适应能力,可以实现更直接的反射,保证三频的能量发布不发生明显变化。

腔体设计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评判,应该算是近几年来千元动圈塞里最喜欢的之一了,也是怪物房选手中唯一一个可以直插佩戴的产品。Janus 3 与前两代直接最直观的外观区别就是后腔的颜色,Janus 3 的绿色让它显得颇具辨识度,透明度相当高的后腔也给耳塞的观感带来晶莹剔透的感觉。金属前腔与导管是一体化处理的,这样搭配就像是金属戒托与宝石的结合。导管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前腔与耳道口接触的区域做了一定的人体工学设计,对于大多数耳道口不偏窄的人群,保证了一定程度直插稳定**。当然你也可以绕耳佩戴,绕耳佩戴时的稳定**显然更高,且对于小耳廓友好**也更好。

腔体的开孔有两处,分别位于腔体顶部与母座相对的地方和单元前端、前腔体的球面上。在绕耳佩戴的状态下,被动隔音能力还不错;直插佩戴下就得看耳朵与它的契合程度了。

线材标称为带屏蔽的无氧铜材质,线皮透明,非常细且编织紧密程度足够高。可换线系统基于 MMCX 膨胀式结构,在插好之后插针与母座之间的阻尼感相当大,不易旋转,所以长期使用的磨损可能要比常规结构低不少。接插件的精致程度非常高,可以更换插头。插头的更换系统是带有防呆槽的四针式,包装内自带 3.5mm 单端和 4.4mm 平衡插头。

Janus 3 还有一条颜色更加搭配的官升线用于数字接口的直连,这条 M120B 线材有 USB-C 和 Lightning 双版本。USB-C 版本的 M120B 内置了支持到 384kHz 采样率的 Wave PCM 解码;Lightning 版本的 M120B 则因为内置了苹果自家的 C100 芯片而支持到 48kHz。我手上的是 Lightning 版本,之后可能入手一条 USB-C 版本来给大家测试一下兼容**。分线器处集成了单键式线控和麦克风,DAC 和 ADC 电路则在插头内。为了防止麦克风和线控给线材引入额外变量,可以看到线材的下半部分其实和常见的编织方式不同,而是在核心的绞线中额外增加了两股独立的细线,这就是麦克风和线控对应的线材。它们完全独立于音频线本身,物理层面上则又顺便加固了线材的编织。

这条线给 Janus 3 带来的改变并不是一耳朵般的明显。可感知的改变主要在于更加蓬松的低频以及更好的声场定位能力,人声的口型精致程度也有一定提高。另一方面,出门省掉一条小尾巴,便利**是相当高的。不过也需要注意,它的改变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建议结合下面的声音描述和来看你更喜欢哪个风格。当然,线下试听无疑更好。

Janus 3 搭载了直径为 10mm 的锂镁合金球顶复合振膜动圈单元,依然是近年来千元动圈常提到的球顶与悬边异质结构。具体的听感描述,我们会基于 ST35 耳套+原线+4.4mm 平衡插头的搭配进行并使用绕耳佩戴。

低频的量感适中,在入耳深度足够的时候甚至会显得稍微多一点,有不错的厚度和稍突出的饱满度。下潜能力还不错。收放速度适中,保留的残响不算很多,但是可以被感知到。氛围烘托能力不错,听上去能量感不会聚在一点,而是会稍稍产生一些弥散感,显得颇有自然度。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问题。Janus 3 的下盘听上去是较为宽松、比较饱满、比较厚实,不会过分抢耳,但是细节足够。

中频,人声的距离较近,有一定的厚度,口型大小比标准稍大一点,结像的精致程度足够高但是不会刻意强调。人声的质感表现与线条刻画优先级基本相当。喉音不会有明显突出,有轻度的气声突出,齿音不算很明显。男女声直接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向**,且声线的兼容**还比较广。Janus 3 的人声不是完全柔和、顺滑的,而是保留了一定程度的颗粒感,这在 RnB、Soul、Hip-Hop 等歌曲的人声表现时会有更符合印象中应有味道的效果。相对地,它就不那么适合 anisong 女声的表现,虽然部分录混质量、唱功够好的 anisong 人声还是有足够出色的表现,但是对于一些制作不够好的 anisong,它对于口水声有些突出,对于偏细声线的兼容**也不是典型 ACG 塞那种样子。对于这种风格适应**,我倒是觉得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没有顺大流。

乐器方面,Janus 3 对于大部分乐器的表现都是质感表达略优先于线条刻画。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都有着不错的琴体共鸣还原,结像的扎实程度良好,音色没有什么偏向,拉拨弦的细节足够但不会特别拱出来。大提琴的形体感相当好,甚至要有怪物房偏高等级的一些表现。需要挑毛病的是竖琴,会有一点厚。铜管类气势感表现良好,需要亮感的小号等有着适当的亮感,不会很突出很扎耳。木管类的基音表现符合价位,走得也是扎实向,长笛等会稍微少一点轻盈感。泛音表现比较自然。打击乐器存在感适中,不会有明显的刺激感。

高频亮度适中,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尖峰突出,听上去通透程度良好。极高频延伸没什么问题,滚降不会过快,但是会有一点早。

声场规模适中,横纵均有一定距离,且“高度感”也并不缺乏,边缘不会有明显的刻画,显得不会局促。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良好。解析能力符合价位,且没有刻意增强的不自然的“解析感”。动态出色,瞬态中规中矩。

Janus 3 是千元动圈新品里,目前少有的在保持了怪物房级别素质水平和潜力的同时,在味道上颇下功夫的一个例子,可以这么说,近期的几个怪物房新品,都或多或少地在调音风格的独立于自洽上走得更远了。很快针对于这些新品的补足,也会录一期节目来专门讨论,节目里还会包括新的“圈铁怪物房”概念。敬请期待。

至于这条塞子本身,你可以理解为很难出错的进阶选择,且我的确建议你搭配 M120B“小海王”来使用,毕竟直插式本来是一种就为了易用而保留的设计,何不让它的搭配成本更低呢?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Oct 2023

From the digital sound lovers, it's a TDS production.

关于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35耳机座:5耳机座三切换座子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